栗山天牛 Massicus raddei (Blessig & Solsky)
主要特征:成虫:体长 40~60mm, 宽 10~15mm,体色灰褐色,被有棕黄色短绒毛,体大型。头部向前倾斜,下颚顶端节末端钝圆,复眼小,眼面较粗大。触角 11 节,近黑色,第 3、4 节端部膨大成瘤状。雄性触角长度约为体长的 1.5 倍,雌虫触角约为体长的 2/3。头顶中央有 1条深纵沟。复眼黑色。前胸两侧较圆,有皱纹,无侧刺突,背面有许多不规则的横皱纹,鞘翅周缘有细黑边,后缘呈圆弧形,足细长,密生灰白色毛。

卵:长椭圆形,长 4~5mm,宽 2.0~2.5mm。初产时为乳白色,逐渐变为橘黄色,孵化时为黄褐色。卵端部具疣状凸起。

幼虫:共 6 龄。老熟幼虫体长 65~70mm,宽 12~15mm,体粗壮呈长圆筒形,乳白色。腹部 10 节,第 1~7 节背板各具步泡突,步泡突中央具 1 条纵沟。腹部前 8 节各具 1 对气门,黄褐色。腹足褪化只留缝痕。

蛹:蛹为裸蛹,附肢游离在蛹体外,体长 60~65mm,宽 12~15mm,乳白色,头部略倾于前胸,触角发条状垂于蛹体腹部两侧,并于腹末端向两侧卷起。翅超过腹部第 2 节,腹部可见 7 节,羽化前变为黄褐色。

生活史及习性:栗山天牛不同地理种群生活史、成虫羽化行为和危害寄主植物种类上差异性显著。在我国东北辽东栎及蒙古栎林区内 3 年(跨越 4 个年份)发生 1 代,且成虫表现为以 3 年为周期的同步性羽化行为,严重暴发成灾;而在我国南部省份和越南等地,由卵生长发育到成虫的周期可能小于3 年,且该虫在这些地区主要危害板栗等经济林木;在我国黑龙江省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生命周期则可能长于 3 年,且除了东北林区的其他栗山天牛分布地,成虫每年均羽化,种群密度较低,不成灾。栗山天牛幼虫共 6 龄,雌雄性幼虫龄数相同,1~6 龄幼虫的平均龄期分别为 9.25d,266.85d,48.09d,51.29d,260.33d 和 385.71d,幼虫期共 1021.52d。幼虫经历 3 次越冬,第 1 年主要以 2~3 龄幼虫越冬,第 2 年主要以 4~5 龄幼虫越冬,第 3 年全部以末龄幼虫越冬。初孵幼虫先在木栓层取食,随着虫龄增加逐渐进入木质部蛀道内取食,并通过侵入孔排出白色锯末状粪便,老熟幼虫用木屑将蛀道一端堵紧,构筑蛹室,并于其中化蛹,蛹期平均 26.5(23~34)d。栗山天牛成虫于 7 月上旬开始羽化,7 月下旬为羽化盛期,至 8 月中旬还有成虫活动,具有群集习性以及较强的趋光性,通过吸食从栎树树皮受伤处溢出的汁液补充营养。成虫羽化和繁殖活动与林间温湿度显著相关,林间温度 22~26℃和林间湿度 50%~80% 有利于其上述活动,过高湿度将导致成虫羽化数量减少。成虫具有多次交尾习性,每次交尾 1.5~3.0min, 最长达17min。成虫交尾 2~3d 后开始产卵,一般产于寄主植物树皮缝隙较深处,一次只产卵 1 粒,卵一般经历 10d 多后孵化为初孵幼虫,开始钻蛀树皮进入韧皮部内取食。
防治:①物理防治。专用黑光灯诱杀和人工捕捉羽化成虫。②化学防治。在成虫羽化前期将树干涂白,在羽化高峰期,采取林间施用触破式 8% 氯氰菊酯微粒胶囊剂和林丹烟剂等灭杀成虫;在幼虫危害期,在树干基部打孔施药、药棉球堵虫孔等;在卵期在卵槽涂药。在栗山天牛严重成灾林区,对疫区进行磷化铝、溴甲烷或硫酰氟帐幕熏杀幼虫 24h 或将虫害木浸泡水中 1 个月以上。③生物防治。在栗山天牛 1~3 龄幼虫危害期间,林间释放白蜡吉丁肿腿蜂 Sclerodermus pupariae 进行防治,在该虫老熟幼虫和蛹期,林间释放花绒寄甲 Dastarcus helophoroides 成虫和卵卡进行防治。
危害症状:以幼虫危害为主,初孵幼虫蛀食寄主植物韧皮部、形成层,随着龄期不断增加,幼虫不断向内蛀食,直至木质部和心材,在寄主植物内部形成大量蛀道,木屑和粪便从排粪口排出,堆积在寄主植物基部,呈深褐色。严重危害林区内,单株虫口最多近 500 个,蛀道最多近 500 个,造成寄主植物内部千疮百孔,呈中空状态,最终导致寄主植物树势衰弱至整株死亡,失去生态和经济价值。
栗山天牛成虫(周传真摄)
栗山天牛危害状(一)(唐艳龙摄)
栗山天牛危害状(二)(唐艳龙摄)
栗山天牛成虫(周传真摄)

开放时间

展览与服务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

8:30-17:00

提前预约

联系我们

北京市海淀区东小府1号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物标本馆

邮编:100091

电话:010-62889522

电子邮件:liguohong@caf.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