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栎白粉病 rysiphe hypophylla (Nevod.) U. Braun & Cunningt. 2003
分布:河南、贵州、云南(昆明)、四川。
主要特征:菌丝体叶的两面生,表面较多,存留,展生或形成斑块;子囊果聚生或由散生到聚生,扁球形,暗褐色,直径 70~115(平均 88.1)μm, 壁细胞 10.0~17.5μm×7.5~15.0μm;附属丝 4~13 根,多为 5~10 根,长65~145μm,为子囊果直径的 0.7~1.6 倍,常为 0.8~1.1 倍,约与子囊果直径近等长,基部粗 7.5μm,上下近等粗,或基部稍粗,平滑或粗糙,多数无色, 无隔膜,偶尔基部浅褐色并具 1 隔膜,顶部 3~7 次双分叉,常为 4~5 次,第 1 次分叉角度常较大(120°~ 180°),末枝多反卷,少数不反卷,顶部指状、平截或钝圆;子囊 2~6 个,多为 3~4 个,卵形、椭圆形或亚球形,具短柄或无柄,43~63μm×34~54μm;子囊孢子 7~8 个,多为 8 个,椭圆形或长卵形,12.5~23.8μm×8.4~15.0μm。
寄主植物:槲栎、板栗、高山栲
防治:进行抗病品种的选育。消灭越冬的病原菌, 及时清除病枝落叶,集中焚毁。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施肥期和氮磷钾的比例,控制浇灌,防止植物徒长。采用化学药剂如:粉锈宁、福美双、石硫合剂等。
分类地位: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盘菌亚门 Pezizomycotina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锤舌菌亚纲 Leotiomycetidae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白粉菌科 Erysiphaceae      叉丝壳属 Microsphaera
病原菌:中国叉丝壳 Microsphaera sinensis Y. N. Yu 1982
发病规律:白粉病发生于春秋两季,一般秋季危害较重,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白粉病的发生会更加严重。
危害症状:主要危害叶部,在叶部上下两面形成白粉层覆盖在叶片,幼叶坏死、变形,植株生长缓慢,甚至叶片脱落。
槲栎白粉病(边丹然摄)

开放时间

展览与服务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

8:30-17:00

提前预约

联系我们

北京市海淀区东小府1号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物标本馆

邮编:100091

电话:010-62889522

电子邮件:liguohong@caf.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