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腐病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Penz. & Sacc. 1884
分布:中国(陕西)、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瑞士和印度。
主要特征:分生孢子透明,具有多孔偶尔有单孔或者双孔,黑色至棕灰色,椭圆形或倒卵球形。子囊壳埋生或者半埋生于子座中,单生或者群生,黑色,球形至近球形,干燥时大多凸起,有时在侧面或顶端凹陷,有颈或无颈, 颈位于中央,直或弯曲,先端有时半透明。子囊孢子具隔膜,梨形,直或稍弯曲,末端圆形较宽。
寄主植物:栎属、栗属植物
分类地位: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子囊菌亚门 Pezizomycotina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间座壳目 Diaporthales 日规壳科 Gnomoniaceae      日规壳属 Gnomoniopsis
病原菌:Gnomoniopsis smithogilvyi L. A. Shuttlew.,E. C. Y. Liew & D. I. Guest 2012
发病规律:该菌为内生菌,据相关报道该菌存在于 1~2 年生的嫩枝、坏死的叶子上、病斑中,在无症状的花、叶和茎以及腐烂的果实中越冬。越冬后通过风或昆虫带到花上,在侵染部位进行潜伏,当栗果成熟时开始发病。
危害症状:感染后的果实上出现浅、中、深褐色的病斑,形成褐色腐烂。
果腐病(李永摄)

开放时间

展览与服务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

8:30-17:00

提前预约

联系我们

北京市海淀区东小府1号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物标本馆

邮编:100091

电话:010-62889522

电子邮件:liguohong@caf.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