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旋木柄天牛 Massicus raddei (Blessig & Solsky)
主要特征:成虫:雌雄虫大体相同, 但雌虫稍大。雌虫长 2.6~3.4cm,宽 0.6~0.8cm;雄虫长 2.1~3.4cm,宽 0.5~0.8cm。体圆筒形,通体具金属光泽但不同部位绿色深浅不一。鞘翅狭长,墨绿色,前 2/3 近乎平行,后 1/3 逐渐收窄,末端稍钝,呈蓝黑色。腹部绿色,有银灰色短绒毛,具丝绸光泽。头宽小于前胸宽度,下口式口器,头整体深绿色略带紫色光泽,有细密刻点。复眼肾形,下半部较大。额中央有 1 纵沟一直延伸至头顶。触角基部着生于复眼间,为 11 节蓝紫色鞭状触角,柄节短粗,梗节极短,鞭节依次变短。雄虫触角与体长相差无几,雌虫触角则短于体长。胸部略带紫色,前胸接近正方形,前胸中部两侧各具短的侧刺突,前 2 后 3 排成 2 行。中、后胸具银灰色绒毛,中胸腹面隆起,具绿色倒三角形小盾片;后胸较长。跗节 4-4-4, 前足与中足蓝黑色,基节球形,腿节基部膨大至端部逐渐变细,胫节、跗节褐色,着生有大量黄褐色绒毛。后足腿节蓝色至蓝紫色,有金属光泽,长度可达第 4 节腹部末端,中部膨大两边稍窄,胫跗节蓝色,胫节与第 1 跗节长扁。腹部腹面有黄褐色或银灰色绒毛,有锦缎光泽,雄虫腹部可见 6 节,第 5 节后缘凹陷,雌虫腹部 5 节,第 5 节后缘半圆形。

蛹:裸蛹,长 2.1~3.8cm,宽 0.6~1.1cm,胸部、腹部乳白色至橙黄色, 其余部位颜色稍浅。触角卷曲于腹部,背面有褐色环形步泡突,步泡突上方有刚毛 1 根。前胸背板两侧各有 1 褐色侧刺突,腹部第 7~8 节交界处两侧各有1 小黑点。

幼虫:共有 6 个龄期,末龄体长可达 26~68mm。淡黄色至橘黄色,为稍扁的圆筒形。头壳退化,头部大部缩进前胸,额前缘黑褐色、口器淡褐色,唇基与上唇为黄色,端部具粗毛。触角 3 节极其微小,为褐色的圆柱形。下颚须3 节,下唇须 2 节。前胸为黄白色,背板矩形,前端有 1“凹”字形褐色皱纹,其上生有密的短绒毛。前胸第 1~7 节左右两侧各有 1 对褐色气门;中胸比较短,胸足极其退化,仅余3 节;中胸和腹部1~8 节各具黄褐色椭圆形气门1 对。腹部共 10 节,第 1~7 节背、腹各有 1 哑铃形气泡突起,气泡突具 1 横沟。每个臀叶上有 1 对突起,有数根毛,臀叶上有 1 对突起,其上着生有 6 根毛,肛门上方 1 对,下方 2 对。

卵:卵色多变,自淡黄色至黄绿色;长椭球形,长 3.0~3.6mm,宽 1.2~2.0mm,一端略圆,一端稍尖,卵粒附近有弧形刻痕。

生活史及习性:该天牛的生活史一般为 3 年,卵期 13~28d,平均 16d。第 1 年 6 月上旬至 7 月下旬卵开始孵化。孵化后钻蛀进枝条内,先向上蛀蚀12cm 左右,期间做1 个排粪孔;随后向下蛀蚀,每隔一段距离会再制作排粪孔, 排粪孔排出物多为红褐色细末。第 1 年秋天以低龄幼虫在蛀道内越冬;第 2 年越冬前已做好羽化道,再用分泌物黏合碎屑堵塞羽化道制作蛹室,以老熟幼虫或预蛹在蛹室内越冬,越冬结束后部分老熟幼虫继续取食;第 3 年 4 月上旬至 6 月下旬开始化蛹,第 3 年 5 月中旬至 7 月下旬开始羽化。羽化后不补充营养,直接交配,雌雄交配次数均无限制,雌虫首次交配后1~2d 后开始产卵,产卵多在 8 时至日落前,集中于 10 时至15 时,散产于树皮裂缝、疤痕、表面或枝条分叉处。
防治:①物理防治。将衰弱树环割,设置为诱木,并在羽化期前集中清理,或用铁丝从排粪孔钩杀幼虫。②化学防治。产卵期可用乐果乳油、敌敌畏、磷化铝、马拉松、磷胺、久效磷和溴灭菊酯乳油等药液涂抹产卵痕,在幼虫期向排粪孔内注射药剂。羽化前可向树干打孔注药,羽化盛期可用飞机喷洒药剂。③生物防治。在每年冬天可以释放花绒寄甲防治,或者设置人工鸟巢招引啄木鸟。
危害症状:主要以幼虫危害。初孵幼虫主要取食韧皮部,一周后便侵入木质部。木质部蛀道平均长 190cm。在此期间会开凿排粪孔排出虫粪及碎屑。取食韧皮部粪便为浅红色粉末,取食木质部粪便为黄白色的椭圆形或薄片状颗粒。老熟幼虫常蛀蚀环形虫道导致树枝易风折。
栎旋木柄天牛成虫(曹亮明摄)
栎旋木柄天牛老熟幼虫(曹亮明摄)
栎旋木柄天牛危害状(曹亮明摄)
栎旋木柄天牛蛀道(曹亮明摄)

开放时间

展览与服务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

8:30-17:00

提前预约

联系我们

北京市海淀区东小府1号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物标本馆

邮编:100091

电话:010-62889522

电子邮件:liguohong@caf.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