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星吉丁 Agrilus ussuricola Obenberger
主要特征:成虫:体中型,粗壮,长卵形。体长 6~13mm, 宽 3.5~4.5mm。体黑色,具深红褐色至铜红色金属光泽。头短,无中凹,头顶铜棕色, 具粗刻点。额平,雄性面部亮绿色具金属光泽,具粗刻点和稀疏白色长绒毛。口上突无凸起的上缘。唇基中部具“V”形凹痕,侧缘成角状或弓形。复眼大, 肾形,褐色至黑色,向外倾斜排列,离前胸背板前缘很近;复眼下缘与触角窝近平齐。触角第 1 节最长且膨大,约为第 2 节的 3 倍长;第 3 节也较长,约为第 2 节的 2 倍长;第 2 节短,与其他节长度约相等;从第 4 节起为锯齿状。前胸背板铜棕色,具横皱纹和粗刻点。背板前部平截状;前胸背板表面平坦,左右侧缘近平行,前后约等宽;侧缘直,有 1 条缘脊与侧缘平行。前胸背板后缘双曲状,后叶弧状凸出;前胸背板后角呈直角。小盾片三角形,黑色,后端尖,无小盾片脊。鞘翅基部明显宽于前胸背板,肩角钝圆,鞘翅表面各具 3 个近圆形凹窝,1 个在基部,中部前后各 1 个,凹窝内具镀铜棕色或翠绿色。鞘翅表面和前胸背板表面无绒毛。每鞘翅表面各具 4 条明显的纵脊,鞘翅外侧缘具规则缘齿,后端齿更密更明显;鞘翅末端弓形分离。腹面翠绿色,前胸腹板具密刻点,腹部可见 5 节。前胸腹板突具中等长度刚毛,前胸腹板突角近直角,前胸腹板突两侧缘前半部分近平行,略内凹,后半部分急剧收窄形成锥状,末端尖,深深钳入后胸腹板突。腹部末节侧缘光滑,末端具深而宽的深倒“V”形凹痕(雄性),雌性腹末凹痕较浅。雌雄性的前足和中足胫节简单,略呈弓形;后足胫节简单。前足腿节显著膨大,内侧具 1 延伸三角形大刺突。本种一些体色较深的个体与 C.femorata 近似,后者腹部末端侧缘有锯齿。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 15~21mm。头黑色,体扁平,前胸膨大,前胸背板上有“V”形纹,中、后胸节则很窄小,腹节为圆筒形。

生活史及习性:1 年发生 1 代,成虫 7 月份出现,产卵于树干下部,1~3 粒不等。幼虫在韧皮部蛀食,虫道弯曲,充满褐色的虫粪和蛀屑,以老熟幼虫在被害枝干木质部建造蛹室越冬。翌年 4 月中旬开始化蛹。成虫羽化后在蛹室内停留 3~6d,然后在树干上咬 1 椭圆形羽化孔钻出,成虫多在白天羽化出孔,以 10 时至 16 时最多,即使在阴雨天也能羽化。5 月上中旬为成虫羽化盛期,5月下旬至 6 月上旬为成虫产卵盛期,6 月上旬幼虫开始孵化,一直危害至 10 月中旬开始陆续越冬。

成虫取食寄主植物嫩叶补充营养,但不造成严重危害。成虫喜在 10 时至14 时活动,清晨和傍晚多在枝干分叉处、粗皮缝隙处或叶片上静栖,不活跃。

成虫寿命 8~23d。白天交尾,每头雌虫可产卵 18~34 粒。喜欢在树势衰弱或新移栽的长势差的树木上产卵,产卵前成虫在树干上爬行,寻找到枝叉或者伤疤边缘处,产卵器伸入树皮裂缝内产卵,卵散产,每次产卵 1 粒,最多可见3 粒卵连在一起,但不一定为同一头雌虫所产。卵期 8~12d。幼虫孵化后直接蛀入皮下取食,随着虫龄增长,蛀道逐渐变粗,老熟幼虫蛀道宽可达 13mm, 蛀道方向不规则,有横向有纵向。虫粪和蛀屑塞满蛀道,受害部位树皮组织坏死,蛀道环绕树干一周即可导致全株枯死。幼虫老熟后蛀入木质部浅层建造越冬室,翌年春在越冬室化蛹。主要以幼虫危害树干韧皮部和形成层,成虫取食叶片补充营养。

防治:秋后或翌年春成虫羽化前,剪除被害枝以减少虫源。成虫发生早期可于早晨振落捕杀成虫。成虫发生期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喷洒触杀型或胃毒型杀虫剂如菊酯类或有机磷类,均有良好防效。禁止调运带虫苗木, 防止其扩散蔓延。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以提高抗虫性。
六星吉丁成虫(曹亮明 摄)
六星吉丁幼虫(王小艺摄)

开放时间

展览与服务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

8:30-17:00

提前预约

联系我们

北京市海淀区东小府1号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物标本馆

邮编:100091

电话:010-62889522

电子邮件:liguohong@caf.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