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二星舟蛾 Drymonia dodonides (Staudinger)
主要特征:成虫:体长 28~32mm,翅展 68~74mm。体、翅浅黄至黄褐色,头部灰白色。雌蛾触角丝状,雄蛾触角基部双栉齿状(占触角全长的3/4),端部丝状。胸背具长冠形毛簇,毛簇端部和后胸边缘黄褐色。第 1 腹节背面具短毛簇,毛簇基部黄褐色,端部灰白色。前翅后缘中央具小齿形毛簇, 翅面上有 3 条暗褐色短线,内、外横线较清晰,中横线呈松散带形,内横线微弯曲,伸达后缘齿形毛簇基部。横脉纹由 2 个大小相近的黄白色小圆点组成。卵:长1.28~1.35mm,半球形,初产时淡黄色,后变为黄褐色至灰褐色。卵孔区位于顶端中央,11~12枚花瓣形刻纹单层。卵表面其他部分为六角形隆脊组成的网纹。

幼虫:共 6 龄,1 龄幼虫体淡黄色,体背两侧各有 1 条黄白色纵带,上颚端部浅褐色。2 龄幼虫体黄绿色,胸、腹气门筛及上颚端部变为褐色。3 龄幼虫体黄绿色,腹部第 1~8 节出现灰白色斜线,每线跨 2 个体节,臀节后缘开始呈现浅白色半环纹。4 龄幼虫体浅黄绿色长,胸足鲜黄色,胸气门筛褐色,腹气门筛棕褐色,气门周围有红紫色晕圈,臀节下缘黄白色环纹显著。5 龄幼虫体黄绿色,胸足黄白色,第 1~8 腹节灰白色斜线明显,胸腹气门筛均橙红色, 四周有紫红色晕圈,臀节下缘环纹双线状,上线橙色,下线黄白色。6 龄幼虫长 60~70mm,头大球形,全体粉绿色具光泽,胸腹气门筛均橙红色,四周有紫红色晕圈,臀节下缘双线纹上线红色,下线黄白色,上颚基部红色,端部黑色。

蛹:雄蛹长 26~36mm,雌蛹长 28~37mm,黑褐色,外被淡黄褐色薄茧。雌蛹生殖孔位于第 8、9 腹节,呈裂缝装,第 9 腹节节间缝呈倒“V”形。

生活史及习性:东北、河北、北京地区 1 年 1 代,河南 1 年 1~2 代,南京地区 1 年 2 代,部分个体 1 年 1 代,均以蛹在表土层的薄茧中越冬。南京 5月中旬、河南 6 月上旬、河北 7 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成虫有趋光性,飞翔能力强。产卵于叶背面,3~4 粒在一起,最多十多粒。每雌可产卵370~610 粒。卵期 4~5d,幼虫孵化后常吐丝下垂,分散趋势,啃食叶肉,被害叶呈筛网状。大幼虫食叶留脉,近老熟时食量骤增,可在短时间内把叶片吃光。高温多雨季节对幼虫发育最为有利。老熟幼虫下树后寻找疏松表土, 入土 2~3cm 做薄茧化蛹。部分蛹 8月上旬羽化,交配产卵,出现第 2 代幼虫,危害至 10 月中旬。
防治:①捕杀越冬代。黄二星舟蛾越冬期很长,一般自上一年 7 月下旬至翌年 5 月羽化,在树下土壤中有 10 个月之久,可充分利用此段时期,结合营林管理,实施简单有效的防治措施,组织人力对发生严重的林分松土施肥,能有效地杀灭虫蛹,还能促使林分尽快复壮。②人工捕捉。利用黄二星舟蛾下树越冬的特性,在此虫高峰下树期间,人工捕杀老熟幼虫,效果很好。黄二星舟蛾幼虫虫体肥大醒目,捕捉较容易。③高频杀虫灯诱杀。黄二星舟蛾有较强的趋光性,可利用灯光诱杀。一盏高频灯在一夜之间可诱杀 200 余只成虫。④化学防治。在幼虫低龄时使用化学防治。效果最为明显,可在短时间内大量杀灭幼虫,是黄二星舟蛾成灾后的最有效防治手段。有多种农药可选择,但其防治效果不尽相同:甲氯磷 1000 倍液喷雾,残效期长,效果较好, 但污染相对较大,对于靠近居民点或果园的林地不宜使用。敌百虫晶体喷雾, 作用较慢,一般一天后才见死虫,防治效果不易准确观察;如果混用一些氧化乐果,防治效果会更好。新型农药绿色威雷,短期效果不理想,但对预防控制随之发生的栎毛翅夜蛾效果明显。
黄二星舟蛾幼虫(麻栎)(王传珍摄)
黄二星舟蛾幼虫(唐冠忠摄)

开放时间

展览与服务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

8:30-17:00

提前预约

联系我们

北京市海淀区东小府1号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物标本馆

邮编:100091

电话:010-62889522

电子邮件:liguohong@caf.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