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尾弧胫天牛 Xylotrechus magnicollis (Fairmaire)
主要特征:成虫:雌雄异型。雌虫体长约 8mm,宽约 2mm。头浅棕褐色, 从前向后颜色逐渐变浅;上颚、复眼、触角黑色;前胸、腹部橙黄色;足近暗橙黄色或暗褐色,胫节和跗节暗棕褐色,鞘翅深棕色,中后胸腹板浅棕褐色; 体具较浓密直立金黄色短毛。头前端近楔形,后端近桶形较前胸狭窄,具不规则刻点;额中央具倒“T”形深沟,横向较宽,深而长,纵向较细,浅而短,上端达两复眼前缘连线处;触角为体长 7/8,柄节同第 3 节相等,均短于第 4 节,第 5 节稍长于第 4 节。前胸宽大于长,两侧强烈突出,中区具 3 个光滑瘤突, 表面具细致刻点;小盾片近方形,后端略窄并具半圆形浅缺刻,使两后角略显锥突状;鞘翅短缩达腹部中部,刻点不规则,末端呈不均匀圆形;体腹面刻点不规则,第 1 腹节长为其后 2 腹节之和,第 2 腹节腹面中区着生向后的细白色绒毛;其后缘向腹部下方延伸,形成向前倾斜、两端直达腹部侧缘的横向窄带, 窄带前侧面着生向前弯曲的较粗金色绒毛,形成毛刷状横毛带。后足腿节极少超过第 3 腹节,并均匀膨大,后足胫节显著弓形,后足第 1 跗节为其后 2 节之和。雄虫与雌虫比体略瘦小。除足腿节近橙黄色,足胫节和跗节棕褐色外,全体呈黑棕色,头部色最深,近黑色,向后体色略渐淡,腹部节间棕褐色。触角长于体长的 1/4,腹部第 2 节腹面无刷状毛带构造,其余体征与雌虫接近。

卵:很小,长不足 1mm,粗约 0.5mm,长椭圆形,灰乳白色。幼虫:老熟幼虫 10~11mm,浅橙黄色。

蛹:橙黄色,8~9mm。

生活史及习性:在河北承德 1 年 1 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木质部蛀道末端越冬,翌年 4 月上旬开始陆续化蛹,成虫 5 月上旬开始羽化,盛期在 5 月中下旬,羽化孔椭圆形。成虫在阳光充足的温暖时段非常活跃,善飞翔,取食寄主植物叶柄腺体分泌物或蜜水(饲养情况下)补充营养,雄虫可多次交尾。

成虫产卵时,在寄主植物枝干上来回爬行,腹部毛刷状绒毛紧贴在枝干表面,像是在清理枝干表面,实际是在搜集枝干表面上的杂物碎屑。卵多产在皮孔等表皮粗糙的地方, 单产。产完卵后用腹部的毛刷状绒毛部位在产卵部位反复拍打,使毛刷上产卵前搜集的杂物碎屑将卵覆盖。幼虫孵化后蛀入皮下,串食韧皮组织和木质部表层,不向外排粪, 虫道内充满粉末状致密虫粪,后期幼虫在木质部内部蛀道危害,直至老熟越冬。

防治:①严格检疫控制传播。圆尾弧胫天牛是危害树木韧皮部和木质部的蛀干害虫,防治十分困难,对衰弱枝干危害较重,树木致死率高。目前国内仅在陕西太白山、河北承德市滦平县和平泉市发现此虫危害,应加强检疫防控, 严防传播蔓延。②清理虫源。伐除受害严重的衰弱木或濒临死亡的寄主植物树木,并进行剥皮或熏蒸处理,消灭虫源。
圆尾弧胫天牛成虫(唐冠忠摄)
圆尾弧胫天牛成虫交尾(唐冠忠摄)
圆尾弧胫天牛卵(唐冠忠摄)
圆尾弧胫天牛幼虫(唐冠忠摄)
圆尾弧胫天牛幼虫及蛀道(唐冠忠摄)

开放时间

展览与服务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

8:30-17:00

提前预约

联系我们

北京市海淀区东小府1号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物标本馆

邮编:100091

电话:010-62889522

电子邮件:liguohong@caf.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