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尾大蚕蛾 Aglia tau (Linnaeus)
主要特征:成虫:体长 35~45mm,翅长 59~63mm。头灰褐色,头部两侧及肩板基部前缘有暗紫色横切带,触角土黄色,雄、雌均为长双栉形;体被较密的白色长毛,有些个体略带淡黄色;翅粉绿色,基部有较长的白色茸毛, 前翅前缘暗紫色,混杂有白色鳞毛,翅脉及 2 条鱼外缘平行的细线均为淡褐色,外缘黄褐色;中室端有 1 眼形斑,斑的中央在恒迈处呈 1 条透明横带,透明袋的外侧黄褐色,内侧内方橙黄色,外方黑色,间杂有红色月牙形纹;后翅自 M3 脉以后延伸成长尾形,长达 40mm,尾带末端常呈卷折状;中室端有与前翅相同的眼形纹,只是比前翅略小些;外线单行黄褐色,有的个体不明显;胸足的胫节和跗节均为浅绿色,被有长毛。

卵:球形,稍扁。初产时绿色,后渐变为黄褐色、褐色,直径 1.8~2.0mm。

幼虫:幼虫共分为 5 龄。初孵幼虫和 2 龄幼虫体黑色,第 2、3 胸节及第 5、6 腹节橘黄色,前胸背板黑色。3 龄幼虫体黄褐色。老熟幼虫头部绿褐色或淡紫褐色,体黄绿色;气门线以下至腹面浓绿色,腹面黑色, 臀板中央及臀足后缘有紫褐色斑;中后胸及第 8 腹节背上的毛疣顶端黄色,基部黑色,其他部位毛疣的端部 蓝色,基部棕褐色,上面的刚毛棕黄 色,其他刚毛黄色;第 1~8 腹节的气门线上边赤褐色,上部有黑色横带。

蛹:赤褐色,长 45~50mm,额区有 1 个浅黄色三角斑。茧丝质,灰褐色, 长卵圆形,长径 50~55mm,短径 25~30mm,茧壳上常裹着寄主植物碎叶。

生活史及习性:该虫 1 年发生 2 代。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枝条基部或其他可附着物上吐丝结茧化蛹越冬。越冬蛹 4 月上旬至 5 月上旬开始羽化、产卵,4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和产卵盛期。4 月下旬至 5 月中旬为第 1 代幼虫危害盛期。

5 月中旬至 6 月上旬为化蛹期。第 1 代成虫于 6 月中旬至 7 月上旬开始羽化,6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和产卵盛期。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为第 2 代幼虫危害盛期,8 月下旬至 9 月中旬老熟幼虫结茧化蛹越冬。

成虫夜间羽化,有趋光性,羽化当夜即行交尾,次日产卵,经 6~9d 产完,产卵量 390 粒左右。卵产于枝干或叶背边缘上,堆集成块;卵的孵化率高, 但不整齐,同一天产的卵可相隔 2~3d 孵化。饲养观察发现,初孵幼虫有食卵壳习性;1、2 龄幼虫有群集性,较活跃;3 龄后分散危害,行动迟钝,食量大增,每天可食 10~16 片叶,一叶吃完再吃一叶,一枝吃完再换一枝。第 1 代茧与越冬茧结的部位略有不同,前者多数在枝条上,少数在树干下部;越冬茧基本在树干下部分叉处防治

防治:①人工防治。4 月上旬至 8 月中旬经常巡视果园,人工捕捉幼虫。夏、冬季结合修剪,剪除虫茧,带出园外烧毁。②灯光诱杀。在成虫羽化盛期, 可利用其趋光性强的习性,用黑光灯诱杀成虫。③药剂防治。幼虫孵化盛期及3 龄幼虫前为最佳防治时期。此时幼虫只在树冠外围部分枝条嫩叶上取食,可用 2.5% 敌杀死乳油 2500 倍液或 40% 氧化乐果乳油 1000 倍液常规喷雾枝,防效均在 98% 以上。④化学防治。在大发生年份掌握在幼虫 3 龄前(幼虫未分散前)喷药防治,一般用 10% 氯氢菊酯 2000 倍 液、2.5% 溴氰菊酯 3000 倍液、40% 乙酰甲胺磷 1000 倍液、90% 晶体敌百虫 800 倍液、80% 敌敌畏乳油 1500 倍液、20% 速灭杀丁 5000 倍液等常规农药,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绿尾大蚕蛾成虫(李国宏摄)
绿尾大蚕蛾幼虫(王鸿斌摄)

开放时间

展览与服务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

8:30-17:00

提前预约

联系我们

北京市海淀区东小府1号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物标本馆

邮编:100091

电话:010-62889522

电子邮件:liguohong@caf.ac.cn